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大会动态 > >

类器官正式纳入监管:CDE罕见病新规出台,产业迈入新节点2025-10-15 09:57:42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发布《模型引导的罕见疾病药物研发技术指导原则》,指导申办者在罕见疾病药物研发过程中有效应用定量药理学方法,以及科学合理设计定量药理学研究。其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类器官模型可用于罕见病新药研发时的定量药理学的数据来源,为整体研发策略和新药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这是首次将类器官技术写入核心政策文件中,同时意味着类器官实验数据可直接用于药品申报,不在局限于探索性研究。

image.png
 
 
 

原文链接:

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6af9e335e63bbcfc762a3d191ff8b719

 

明确类器官作为非临床研究数据来源

 

罕见病普遍存在三大核心特征:一是患者群体规模极小,二是疾病类型呈现高度异质性,三是临床数据不仅总量稀缺,且获取过程存在诸多障碍。这些特征直接导致两大难题:一方面,传统依赖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根本无法顺利推进;另一方面,仅依靠少量患者获取的试验数据,难以实现对目标适应症整体人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可靠外推,无法满足药物评价的核心需求。

 

因此,在罕见病药物研发领域,如何充分挖掘并高效利用各类可用数据,成为突破研发瓶颈的关键所在。而类器官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作为一种基于患者自身细胞、在体外培养形成的三维(3D)细胞培养体系,类器官能够高度模拟真实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特征,精准再现体内器官的生理状态与病理变化过程。这一特性使其在罕见病研究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 —— 无论是探索疾病发生机制与药物作用规律,还是开展药物筛选、进行药效评估与安全性评价,类器官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image.png

 

助力罕见病药物研发多个环节

 

01
剂量选择与用药方案优化
 
image.png

指导原则强调罕见疾病药物获取临床试验数据困难,新药研究依赖非临床研究结果。

类器官模型更贴近人体真实器官,能直接观测药物对于罕见病的治疗效应。有助于设定人体起始剂量或预测有效剂量范围,为同一罕见疾病的不同亚型、新适应症人群等未经研究的目标适应症人群选择与优化用药方案,提升其方法临床应用的可靠性。

 

02
支持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类器官研究可以探索与疾病过程和药物反应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有效性提供支持依据。

目前多数罕见疾病尚缺乏公认的替代终点,而生物标志物的全面研究有助于为临床替代终点的选择和确认提供更多信息。同时,在安全性评价方面,类器官模型也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药物的毒性反应,减少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风险。

 

image.png

 

03
提升不同的外推场景的科学性
 

由于罕见疾病的特殊性,基于少量患者获取的试验数据向目标适应症整体人群外推存在显著风险。类器官模型可有效模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不同组织器官等的生物特征,通过构建“定制化模型”以及虚拟队列整合,增强数据外推过程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随着我国罕见病药物研发体系加速与国际标准对接,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将得到大幅提升,这为数千万罕见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期盼。未来,器官芯片与人工智能建模等创新技术的深度结合,有望使罕见病药物研发效率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助力我国在这一重要领域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转变。

 
 

 

类器官领域的产业盛会

 

 

11月13-15日,第十四届细胞生物产业大会暨第五届国际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展览会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办,大会旨在促进类器官领域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交流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加速成果转化。展示涵盖上中下游产业链等各项成果,拟邀来自科研院校、药企、技术机构等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分享前沿技术与方案。

 

0B7A831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