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F系统在生长发育与代谢调控中的核心作用2025-07-14 08:56:18
1912年,EdwardAlbert创造了“胰岛素“一词,用于描述血液中控制葡萄糖代谢的物质。1957年,Salmon和Daughaday发现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最初将其描述为一种“硫酸化因子“,因为它能刺激肋软骨吸收硫酸盐。1963年,Froesch在人体血清中发现了不能被胰岛素抗体中和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并将其称为“非抑制性胰岛素样活性“。1972年,因为SFA和NSILA具有类似的活性,因此被命名为“生长介素“,以表示其促进体细胞生长的能力。1976年Rinderknecht和Humbel通过测序发现了不同的生长因子。因为它们在结构与胰岛素非常相似,功能上也有部分相同,因此被正式命名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作为生长激素的核心效应介质,IGF系统通过复杂的调控网络在生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生长发育期,IGF-1主导细胞增殖与分化过程;而在成年机体中,其代谢调控功能尤为显著。该系统由生长因子、特异性受体及结合蛋白构成精密调控网络,通过介导PI3K/AKT、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动态调控细胞周期进程、分化方向及程序性死亡。
深入解析IGF系统的组成架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生理病理调控网络,不仅有助于揭示生长发育异常、代谢紊乱及肿瘤发生等疾病的分子机理,更为开发靶向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IGF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调控网络,其核心组成包括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及其特异性受体。该系统还包含6种高亲和力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胰岛素及其受体,以及调控IGFBPs降解的特异性蛋白酶。
出自《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毓鑫,熊霞,何流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