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发展一系列多功能病毒载体2021-12-16 08:52:35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性治疗,这些治疗方式并不能有效地阻止肿瘤的复发及转移,并且由于化疗的耐药性、放疗的副作用,使得它们的疗效受到限制。而基因治疗的兴起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其核心技术在于运用载体将治疗基因递送到患者的细胞中,通过替代突变基因、敲除异常表达基因或补充缺失基因,从而达到精准且靶向的治疗目的。在1990年,使用逆转录病毒将腺苷脱氨酶基因转移到具有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的两个儿童的T细胞中,这是基因治疗第一次应用于临床试验。在这之后的20年里,全世界已经批准了1 700多个关于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用于临床试验的载体主要分为病毒载体与非病毒载体。但病毒载体存在的安全问题限制了它的应用,临床试验中首例死亡案例正是与腺病毒载体所带来的严重免疫反应有关。与之相比,非病毒载体具有更加优越的安全性,且易于制备,可携带大量核酸,但其缺点在于转染效率低下,基因表达的持续时间短。传统的非病毒载体包括物理载体及化学载体,物理递送方式包括直接注射裸DNA、电穿孔、基因枪、声孔效应、流体动力基因转移等。但这些治疗方式并不能有效的保护基因不被核酸酶降解。化学载体包括无机纳米颗粒(二氧化硅、磁性纳米粒子、磷酸钙、金纳米粒子、碳纳米粒子、量子点等)、阳离子聚合物、脂质体等。这些载体易于被化学基团包装修饰,从而克服将基因递送入核的层层障碍。但是,早期的非病毒载体存在作用单一、靶向性差、转染效率低且无法示踪等缺点,以至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为此,近年来,人们发展了一系列多功能病毒载体。
出自《多功能非病毒载体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作者肖月,李格非,刘丹.
上一篇: 各种纳米材料被应用于基因传递系统
下一篇: 影像导向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