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多种技术应用于生物组织工程2022-01-13 08:48:03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病症,常常以躯干或四肢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性表现。引起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以牵拉损伤、压迫性损伤、切割性损伤和缺血为主要原因。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不同,周围神经轴突在损伤后能够再生。周围神经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神经纤维是神经元胞体的突起,由轴索、髓鞘和Schwann鞘组成。在周围神经受到损伤时,首先是神经纤维远端发生华勒氏变性,远端轴索和髓鞘在伤后几个小时就会发生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神经元胞体肿胀,胞质尼氏体溶解消失;随后许旺细胞在此时开始大量增生,形成Schwann鞘包裹的中空管道,为近端再生轴索的长入奠定基础。神经再生主要通过近端轴索长出支芽进行,如果断端连接,支芽则长入远端的Schwann鞘内,但是如果断端不连接,近端再生的神经纤维组织容易迂曲呈球形膨胀,形成神经瘤。多数周围神经再生为不完全再生,引起部分或完全的运动、感觉和自主功能丧失,以及顽固性神经病性疼痛。周围神经损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周围神经损伤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直接缝合修复、自体神经移植和异体或异种神经移植等。常规的直接缝合修复手术不使用移植材料,可用于断端间隔小于5mm的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若创伤性损伤致断端间隙较长,则会造成缝合线的张力过大,手术效果也就会较差,此时通常需要移植物来弥补断端间隙,自体神经移植被视为这类神经损伤修复的首选策略。在张力过大的情况下,相比于直接缝合修复手术,自体神经移植可以获得更佳的修复效果,但是自体神经移植也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如额外的供区手术损伤、供区感觉异常、神经组织结构的差异性和并发神经瘤等。异体神经移植和异种神经移植被认为是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物,然而患者也面临着免疫反应和疾病传播的风险。因此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尤其同时具有促进轴突神经再生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到目前为止,间充质干细胞已经通过多种技术应用于生物组织工程中,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效果,但每种应用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和缺点。因此,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最有效途径仍需要进一步优化探索。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作者曹丽芝,冯乃波,王娟。
上一篇: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下一篇: BMSCs治疗胰腺炎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