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局限性2022-04-17 11:15:18
2份临床病例报告均证明了间充质干细胞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的治疗潜力。但由于只有1例患者,缺乏阴性对照组,无法确定局部应用间充质干细胞与创面愈合过程的因果关系,忽略了评估创面愈合质量的方法。在最近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60例近期烧伤面积高达 25% 总体表面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早期切痂和自体皮肤移植)、自体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和同种异体来源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通过局部注射或喷洒细胞悬液) 治疗组,随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评估创面愈合情况、早期和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显示传统早期切痂和自体皮肤移植组中5%的烧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中55%的患者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中30%的患者均未出现晚期并发症。与常规对照组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的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骨髓和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有效促进严重烧伤的创面愈合,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间无差异。以上研究均证明了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严重烧伤后创面愈合的有效性,患者接受治疗后未发现并发症,证明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严重烧伤创面的安全性。
尽管间充质干细胞在促进烧伤创面愈合中显示出了治疗潜力,但是目前仍然难以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在进行动物实验时,一般烧伤造模成功后就立即通过局部或静脉注射的方法使用间充质干细胞,但在临床治疗中却难以实现,特别是在进行自体皮肤移植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免疫排斥。另外,由于移植环境的病理变化,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几天会发生细胞凋亡,主要原因是间充质干细胞从培养皿中被分离出来时,遭受第一次氧化应激损伤,导致细胞存活率下降。当间充质干细胞被移植到烧伤创面中,由于创面微环境炎症因子富集、营养物质匮乏、缺氧缺血导致缺乏细胞外基质的支持和黏附,同时激活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致使间充质干细胞再一次面临氧化应激损伤, 从而发生失巢凋亡。已有研究证明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预处理策略可以突破这种局限性,如细胞因子预处理、低氧预处理、基因修饰和药物预处理,给药方式常为静脉注射或局部使用。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预处理策略在严重烧伤治疗中的潜力》作者娄涵潇,刘文军,刘军。
上一篇: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下一篇: 间充质干细胞的预处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