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间充质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途径2022-05-16 08:59:22

间充质干细胞成功治疗慢性伤口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明确最优输送方式。目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乏最佳给药途径,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间充质干细胞的愈合潜力,提高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创面的效率、质量及安全性,提高细胞植入率,探索最佳细胞输送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全身给药是常用的输送方式之一,其主要通过血管途径实现,即静脉途径或动脉途径。

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创面是最常用的方法,其易于操作,侵袭性小,细胞迁移到目标组织后将保持靠近氧和营养中心的脉管系统,适用于创面部位无法直接接触或需要全身治疗的情况,利用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随血液循环到体内特定的炎症组织。但间充质干细胞能否通过静脉输注到达靶组织仍存在争议,有研究发现伤口处的间充质干细胞的植入效率较低,大多数间充质干细胞在全身输注后立即被截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很少向靶组织迁移,即肺首过效应,其中大量滞留于肺的间充质干细胞甚至会引起肺部血栓。GAO等分析了肺首过效应的可能原因,即细胞直径以及黏附因素,该研究观察到间充质干细胞在肺滞留的数量会随着血管扩张剂的给药而减少。上述研究说明,为提高细胞植入率和修复效果,在应用静脉途径输注间充质干细胞时应充分考虑细胞大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必要时给予血管扩张剂的应用。相反,最近的其他研究发现,单核细胞通过吞噬作用从肺部清除间充质干细胞,清除后的间充质干细胞随血流迁移到其他部位并仍然提供治疗作用。因此,关于静脉输注中的细胞植入率及归巢优化的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动脉输注给药是全身输送的另外一种常用方式,理论上动脉输送允许细胞至少绕过肺部一次,从而避免肺部首过效应。有研究推测动脉内注射有助于更高水平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靶器官,增强细胞的归巢性和治疗效果。虽然动脉输注途径在创面修复中取得一定效果,但关于动脉输注的安全性问题仍有争议,已经发现动脉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引起血管阻塞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细胞大小密切相关。无论静脉还是动脉注射,对间充质干细胞适当处理有助于提高注射的安全性,包括在移植前用高渗缓冲液处理间充质干细胞,优化细胞直径,减少注射细胞的数量和抗凝治疗等。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不同移植途径修复慢性创面的机制》作者陈贝,张莉,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