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来源MSCs表面抗原的差异2022-05-23 08:49:48
人类组织中分离的原代MSCs培养到第12天时呈现纺锤形和成纤维细胞样形态,显示出经典的MSCs形态。此外,不同组织来源的MSCs特异性表面标记物CD73、CD90和CD105均呈阳性,而HLA-DR、CD45、CD34、CD11b、CD19和CD14等属于白细胞、造血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物均呈阴性,表明MSCs免疫原性较低,异体移植治疗疾病的风险性更低,在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中价值较高。表型与细胞功能性息息相关,根据国际细胞治疗学会的标准,不同来源的MSCs表现出相似的表面标记并具有相似的形态,在生物学性状、增殖分化和免疫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细胞特异性表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其他特殊表型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Rossetti等研究骨髓和致密骨缺氧培养的小鼠间充质基质细胞发现其特异性表型基本一致,但CD44在致密骨缺氧培养的MSCs中表达更高;在分析神经分化潜能时,Singh等发现与MSCs相比,成体祖细胞表达CD44、CD73和CD105的水平显著降低。此外,Siegel等研究证实与男性供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剂相比,女性供体BM-MSCs制剂携带更多的CD119+和CD130+细胞,表明不同性别来源的 MSCs 表面标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说明 MSCs 存在很多特殊表型有待于发掘。
与大多数细胞相似,MSCs具有年龄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MSCs的数量和增殖能力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胎儿组织(包括脐带、脐血、羊膜、羊水和胎盘等组织)来源的MSCs增殖能力强于成人组织(包括成年人骨髓和脂肪等);在适当的条件下,与其他来源的MSCs相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高的增殖能力。
出自《性别差异对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作者孙旭燕,张学娟,赵江宁2。
上一篇: MSCs对炎症受体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不同
下一篇: 不同性别来源 MSCs 增殖能力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