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外泌体与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2022-06-20 08:57:01

外泌体是由活细胞分泌的一种纳米级的细胞外囊泡,大小于介于30-200nm之间。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能够产生外泌体,且为脂质双层膜性结构,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包括蛋白质、DNA、mRNA、微小RNA、脂类等。经释放后的外泌体,可以显现出具有多样的活性物质,如重塑细胞外基质及向其他细胞传递信号和分子,成为细胞间传递信号的天然载体,通过与靶细胞相互作用激活各种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效应。随着对外泌体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在调节炎症反应、细胞免疫、促进血管再生、控制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延缓神经退行性变等生物学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伤口愈合是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事件过程,如细胞增殖和迁移、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沉积与组织重塑,从外泌体中提取的不同类型的活性分子可参与上述过程。此外,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的外泌体还可以避免被蛋白水解,从而确保了外泌体中的活性成分对靶细胞(例如内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发挥作用。外泌体特别是作为干细胞旁分泌的亚细胞成分,在组织修复和再生方面有着潜在的治疗应用优势。

外泌体中的miRNA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HUANG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分泌miRNA-21-5p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以及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性,进而促进糖尿病大鼠溃疡模型创面的血管生成和组织损伤与修复。此外,LI等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尾静脉注入严重烧伤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大鼠模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分泌miR-181c降低了大鼠Toll样受体4的表达,同时下调NF-κB/P65,从而抑制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的释放。
 
出自《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无细胞治疗的进展与问题》作者许其静,杨伊春,雷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