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GMSCs及细胞外囊泡产物具有外周神经再生潜能2022-11-01 09:03:27

为未来治疗种植体周围炎和骨组织工程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刘垚杉等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合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多孔微球,并对其表面进行丝素蛋白改性,负载在丝素改性的PLGA多孔微球上的GMSCs可实现初期黏附、增殖,且有明显的钙结节沉积,为进一步修复牙槽骨缺损提供了科学依据。GMSCs除与支架载体合用外,也可以单独使用。KANDALAM等在无胸腺裸鼠中通过手术构建一个7mm×1mm×1mm的上颌牙槽骨缺损,在骨缺损中填充骨形态形成蛋白及预分化的GMSCs,在术后4周和8周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组织学评估新骨形成,结果表明在骨缺损移植细胞组术后4周或8周时,骨再生显著增强。总之,GMSCs在体外诱导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为骨组织再生工程提供理想选择。

成年哺乳动物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缺乏再生能力,无法替换受损的神经元细胞(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并重建树突状连接,原因可能是神经元祖细胞的再生功能有限,其次局部微环境尤其是胶质瘢痕,抑制神经再生。移植GMSCs疗法主要通过提供神经元祖细胞并改善神经系统受损部位的局部微环境来促进神经再生。GMSCs起源于神经嵴干细胞,有研究表明GMSCs可在体外分化为神经谱系,如GMSCs可被诱导为神经元祖细胞,并表达神经祖细胞表面标志物,如巢蛋白、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NGFR)、Pax6和β-微管蛋白。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GMSCs及其衍生的细胞外囊泡产物具有外周神经再生潜能,其机制可能是细胞外囊泡中存在参与神经元发育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配体和神经营养因子。ZHANG等的研究发现,在特定培养条件下人类GMSCs可以重编程为神经间充质干细胞,无需向细胞中引入特定的转录因子,其中RhoA/ROCK介导的肌动球蛋白细胞骨架的非肌肉肌球蛋白Ⅱ依赖性收缩和YAP1激活在该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GMSCs具有聚集成紧凑3D球体的倾向,这些球体可以产生自己的基质。当在2D或3D胶原支架下培养时,GMSCs球体比贴壁细胞更能分化成神经元和施万细胞样细胞。
 
出自《牙龈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组织再生的作用与优势》作者程靖媛,刘玥,蒋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