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应用2022-11-10 08:50:10
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后的迅速修复,提示子宫内膜中可能存在拥有极强的再生能力的干细胞。EDSCs这一概念最早由Prianishnikov于1978年提出,但直到2004年,Gargett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才证实人类子宫内膜含有少量负责子宫内膜腺体和基质的周期性再生的上皮干细胞和基质干细胞,并且这些细胞表现出克隆性。目前EDSCs治疗子宫内膜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Santamaria等根据相关研究,推测子宫内膜干/祖细胞的功能缺陷可能是子宫内膜再生障碍的原因。近年来,有研究者从正常女性和患有宫腔粘连女性月经血中提取子宫内膜干细胞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正常女性月经血中的MenSCs可以在体外分化为子宫内膜细胞,且进一步在激素诱导下,在非肥胖非糖尿病非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可再生为子宫内膜,但患有宫腔粘连的女性月经血中的MenSCs体外分化能力低于实验组。EDSCs的修复潜能目前在体内外实验中均被证实具有一定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治疗子宫内膜损伤具有损伤小、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但获取方法不易,对于闭经女性及子宫内膜损伤患者,由于月经量较少甚至没有月经,不能分离出EDSCs,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BMSC 存在于骨髓微环境中,因其可从骨髓中分离,较易在体外进行培养、诱导和扩增,所以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对于BMSC治疗子宫内膜损伤的机制尚未统一,Zheng等通过宫腔直接注入和静脉注射的方式利用BMSCs治疗子宫内膜损伤,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式都能增加内膜腺体的数量,减少内膜纤维增生面积。
出自《干细胞治疗子宫内膜损伤的研究进展》作者王亚飞,洪名云,唐志霞.
上一篇: 各种类干细胞在内膜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下一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