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乳腺癌中的线粒体转移2022-12-01 08:37:54

目前,乳腺癌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且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欧美女性。为弥补手术及放疗等治疗方案的不足,常辅以化疗,但一部分患者对化疗产生耐药性。Kheirandish-rostami等将人脐带MSCs中的线粒体分离并转移到经罗丹明红处理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检测到细胞侵袭性增强。在TME中,癌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细胞通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MSCs可将自身线粒体转移至周围癌细胞,恢复其正常有氧呼吸。线粒体转移的同时也将自身mtDNA转移至癌细胞内,增强癌细胞的侵袭性。

Sansone等通过建立激素治疗抵抗转移性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异种移植模型,证明来源于乳腺癌细胞EVs的mtDNA,可作为致癌信号转移,促进肿瘤干细胞激活,并导致OXPHOS依赖型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抵抗和预后不良。Davis等采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对乳腺癌衍生异种移植模型进行研究,证实在乳腺癌微转移过程中,线粒体OXPHOS水平升高,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
 
GBM起源于神经胶质干细胞,是成人常见的、侵袭性较强的原发性脑肿瘤,常采用手术联合放化疗的治疗方案,但因TME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化疗产生耐药性而预后不良。Sun等将正常人星形胶质细胞中分离的线粒体与GBM细胞共同培养,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和基因测序观察,发现来自正常人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转移到GBM细胞中,增强GBM细胞有氧呼吸功能,重新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抑制GBM恶性增殖。Salaud等将MSCs中的线粒体利用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标记后与GBM细胞共培养,观察到MSCs细胞中的线粒体通过TNTs、EVs转移到GBM中,促进GBM细胞增殖及化疗耐药性。Nzigou mombo等将MSCs的线粒体分离后利用荧光标记的线粒体与GBM干细胞共同培养,共聚焦成像显示,来源于MSCs的线粒体转移到GBM干细胞中,促进GBM干细胞增殖。可见,不同来源的线粒体转移至GBM将对增殖产生不同的影响。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线粒体转移机制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者孙文梅,王家平,张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