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广泛分布且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和功能2022-12-06 08:45:15
间充质干细胞的规范定义及最低标准是于2006年由国际细胞治疗协会提出:第一,在标准体外培养条件下呈贴壁生长状态,第二,≥ 95% 的细胞表达CD105、CD73 和CD90,且表达CD45、CD34、CD14、CD11b、CD79a、CD19或HLA-Ⅱ类分子的细胞不应超过总数的2%;第三,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脂肪细胞的能力;2016年,该组织持续更新将免疫功能测定作为临床试验释放效力的标准。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广泛分布且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和功能,这种异质性包括供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组织之间的差异、不同细胞亚群的差异。与成体干细胞相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速度较快,克隆形成能力强,且可连续培养代次多;此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丰富,易于采集,免疫原性低,具有极其广泛的临床应用潜能。间充质干细胞是免疫介导、炎症和退行性疾病中基于细胞治疗的非常有吸引力的候选者。然而在基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中,部分研究已经表现出治疗失败。考虑到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受到体内外生物、生化和物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当前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开发模拟天然间充质干细胞生态位的体外培养方法,同时允许其在临床级规模上进行细胞扩增,而不影响细胞质量属性和功能。
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聚焦于间充质干细胞的不同预处理以获得增强功能的细胞产品,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的不同临床应用潜力。例如,在缺氧条件下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并分泌各种可溶性生物活性因子,低氧预处理的间充质干细胞还具有很高的血管生成能力和再生潜力以及移植后受损组织的存活时间延长;此外,使用药物或化学试剂,例如低剂量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和生物活性脂质 1-磷酸鞘氨醇预处理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可以改善间充质干细胞在受损组织中的植入和存活,增强了抗炎活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出自《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分析》作者陈自力,曹宁,徐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