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和肠类器官的血管化研究2023-03-16 08:30:46
肾通过生成尿液、排泄代谢产物、调节体液及内分泌等功能,维持机体的生理稳态。与其他器官相比,肾是高度血管化的脏器,具有最丰富和最多样化的内皮细胞群体,保障了肾的正常发育和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在肾发育的早期就有血管祖细胞的存在,因此在肾类器官的培养中有内皮细胞的存在,但缺乏功能性血管网络的形成。鉴于人多能干细胞衍生的肾类器官能够自发分泌VEGF,Low等在不使用外源性VEGFA的条件下,通过对WNT信号传导的动态调节,有效地控制了类器官内近端肾小球与远端肾小管的相对比例,进而调控近端足细胞释放VEGFA的水平,诱导hPSCs分化为血管化的3D类器官,其结果也表明足细胞分泌的VEGFA能够将肾发育早期的血管祖细胞催化成为更成熟的内皮细胞,形成常驻的血管网络。肠是指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哺乳动物的肠包括小肠、大肠和直肠三部分,具有消化、吸收、免疫调节等功能,自2009年Hans Clevers 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小鼠LGR5+小肠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出小肠类器官以来,肠道类器官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肠道相关疾病研究领域,但现有的培养方案并不能完全概括人类天然肠道的复杂性。Holloway 等在研究中发现hPSCs诱导分化的肠道类器官在早期阶段会大量的内源性内皮样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反而逐渐减少,为了在长时间内维持并促进内皮细胞的存活,研究者改进现有方案,在培养基中加入表皮生长因子、VEGF、Fgf2、骨形态发生蛋白4等诱导和维持血管的生长因子以诱导 hPSCs 分化形成血管化的小肠类器官,结果也证实在新的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也可长期存在。
出自《血管化类器官的构建思路与技术挑战》作者孙珂,王婷,李静颐。
上一篇: 心脏和肝类器官的血管化研究
下一篇: 3D类血管与类器官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