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相关生物医学应用发展迅速2023-05-22 08:58:30
不论是天然来源的外泌体还是入造外泌体,由于其本身是细胞来源的具有活性,可以在生物体内自行降解且具有低免疫及原性的纳米级囊泡,一般不会引发免疫或炎症反应,也正是这些特性使得外泌体在改善化学药物生物相容性方面优于其他载体,脂质体、聚合物纳米颗粒和无机纳米颗粒等合成纳米载体在生物分布和生物利用度方面无法与外泌体相比,外泌体是天然产生的,在体内半衰期更长,可以转移内源性生物分子,与脂质体和基于病毒的药物递送系统相比,外泌体被选为感兴趣和潜在的候选者。无论是基于天然外泌体的改造还是模拟外泌体的仿生均保留了外泌体良好的生物活性及生物相容性,不论是在体外细胞毒性、活性实验,还是在体内实验中对实验动物肝脏、肾脏以及肺脏等重要器官中蓄积以及功能指标的研究发现,对外泌体的生物纳米改造几乎不会造成严重的生物安全性危害,但是对于这些生物制品在未来的生物安全性评价仍需多中心、长期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主要着重于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与治疗的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入们发现天然来源的外泌体存在一系列的短板以及临床应用的困难,于是寻找更加具备生产效能以及针对心肌梗死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成为了亚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目前心肌梗死治疗中入造外泌体的不同解决方案的研究进行归纳,并将这些前沿研究按照工程化的程度分为半工程化改造外泌体和全工程化仿生外泌体来总结评述。目前尚无对于这类人造的外泌体应用于心肌梗死治疗的综述类文章发表。尽管外泌体相关生物医学应用发展迅速,但仍有一些障碍限制其临床应用首先,二维培养技术仍然是低产量外泌体生产的常用方法外泌体的分泌非常有限,无法满足临床需求为了增加外泌体产量,不同培养条件(如缺氧、高糖、高温、辐射和氧化应激)已被应用于亲本细胞培养。
出自《人造外泌体治疗心肌梗死:应用现状及前景》作者刘瀚峰,王晶晶,余云生.
上一篇: 生物膜具有靶向心肌梗死区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