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类器官的发生历程2021-10-21 09:23:55

1907年,Wilson第1次证明了机械分离的海绵细胞可重新聚集并自我组织生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然而,类器官领域的到来却始于2D培养基到3D培养基的转变,这使复杂三维器官结构的建立成为可能。自1987年以来,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类型的干细胞产生大量类似体内正常组织器官的细胞群体,2009年,Clevers实验室证明了单个LGR5干细胞在没有间充质作为背景的条件下,体外构建成小肠隐窝-绒毛结构。2010年,Unbekandt 和 Davies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产生了肾脏类器官。
 
2013年,奥地利科学院的Madeline Lancaster证明脑组织的类器官可由人多能干细胞在Matrigel中生长而产生。2014年,Shkumatov等[认为生理性僵硬度促进了胚胎干细胞的三维性形成和心肌细胞分化。Takebe等通过组合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组织特异性祖细胞或内皮细胞相关组织样品和间充质干细胞,发现了不同组织形成器官芽的一般方法。
他们认为相比于更高级阶段细胞产生的凝结物,通过自我组织凝结原理产生的较不成熟组织或器官芽可能是成熟器官功能重建的有效方法。

科研人员虽然试图通过发育生物学实验来描述类器官发生过程,但都未对类器官做出概念。直到2014年,Lancaster和Knoblich系统地提出的类器官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生物医学发展以及疾病(特别是癌症)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理论基础。
 
出自《类器官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作者高坚钧,秦伟,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