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建立三维类器官的常规方法2024-02-23 09:01:45
大孔基质的孔隙比天然细胞大,如微带交联成水凝胶大孔支架(形成的大孔约300μm)可使得人类脂肪来源干细胞扩散到2D和3D培养物中,而在具有小大孔(约100μm)的支架中细胞可与多个微带发生更直接的细胞间相互作用。CHRISNANDY等报道的一系列合成水凝胶为促进精细的体外形态发生提供了有前途的多功能基质,它们通过可逆氢键介导的动态重排促进广泛的类器官形态发生,这些应激松弛的可调基质通过增加对称性破坏和潘氏细胞形成依赖于yes关联蛋白1来促进肠干细胞上皮细胞中的有效隐窝出芽。GJOREVSKI等报道了微加工阵列能够均匀产生隐窝绒毛状上皮,即通过水凝胶力学和水凝胶微纳加工的原位光图案化,从外在控制肠道干细胞的自组织过程,这是完全由“随机”自组织驱动的、基于干细胞的指导器官发生方法,该研究也验证了组织的当前形状可以帮助模式化和指定组织的发育过程,从而确定组织的未来形状,该研究的类器官培养物可用于回答现有类器官和动物模型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促使类器官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
体外建立三维类器官的常规方法有如下几种:①3D简单培养:在培养皿中的脱细胞细胞外基质(如小鼠肉瘤、胶原蛋白等)上生成类器官,尽管已被广泛应用,但存在缺乏营养物质和气体交换以及废物清除、缺乏类器官的可重复性和均匀性等问题,使其不适用于大型药物筛选或高通量评估。②利用旋转生物反应器从胚状体中产生类器官:这种方法常用于视网膜和脑类器官的生成。胚状体是多能干细胞的体外分化模型。生物反应器是指用于在体外增强细胞和组织3D培养的任何设备,虽然生物反应器能提高营养供给,但通常受到类器官大小的限制。
出自《类器官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和监管挑战》作者程玮璐,王泽华,张译丹.
下一篇: 新型智能系统在微流控实验中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