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细胞互噬作用在移植免疫中的意义2021-11-17 09:21:06
移植手术成功的主要障碍是受者免疫系统对供者MHC分子的识别。在无免疫抑制的情况下,同种异体移植物很快会被受者B细胞和T细胞识别为异体并攻击。B细胞通过识别供者完整 MHC 分子表面的多态结构域;T细胞则通过两种不同机制检测供体抗原:供者APC将完整的供者 MHC- 肽复合物提呈给受者T细胞的“直接途径”和受者T细胞识别受者APC呈现在受者MHC分子内的同种异体MHC分子或非MHC蛋白多态区域的供者衍生肽(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间接途径。此外,Smyth等提出“半直接途径”,即受者DC通过互噬作用获取供者MHCⅠ类分子,该过程发生在移植的整个周期中,导致直接途径中受者T细胞持续性激活。而移除获得供者 MHCⅠ类分子的受者DC可显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Liu等证实在小鼠心脏移植中,通过互噬作用获得供体完整MHC的受体DC耗竭可直接抑制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的激活,并延缓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Ono等发现在小鼠肝移植术后早期,同种异体移植物内大量DC表面均匀表达受体MHCⅠ类分子,而局部点状表达供体MHCⅠ类分子,表明这些DC为受体来源的 DC,并通过互噬作用获取了供体MHCⅠ类分子。
同时,发生互噬作用的DC表面高表达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和IL-10,可抑制抗供体的受体T细胞增殖,并促进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死亡。介导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受体T细胞活化一般需要两步,第1步发生在次级淋巴器官中,T细胞接受受体 DC提呈的同种异体抗原,并分化为效应性T 细胞;第2步发生在移植物中,效应性T细胞在诱导排斥反应之前与受体DC重新接触。Hughes等通过小鼠胰岛移植和肾移植两种模型,发现受体DC与供体MHC-肽复合物的交叉修饰是驱动同种异体移植物内效应性T细胞反应的主要抗原提呈途径。
此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将次级淋巴器官中的同种抗原识别与移植物中的同种抗原识别联系起来,交叉修饰后的受体DC在次级淋巴器官中诱导产生同种异体反应效应性T细胞,后者识别移植物中发生相似交叉修饰后受体DC上的同种抗原,在诱导维持急、慢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由此可见,靶向作用于受体DC与供体MHC- 肽复合物的交叉修饰途径,有望阻止或阻断由进入移植物的效应性T细胞或记忆性T 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
出自《免疫细胞互噬作用在移植免疫中的研究进展》作者赵阳 周林 贺强。
上一篇: 免疫细胞互噬作用在肿瘤免疫中的意义
下一篇: 细胞免疫治疗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