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膜具有肿瘤靶向的特性2024-08-16 08:41:05
由于NM-NP-SPX对正常细胞的低细胞毒性, 受感染的肺部可以迅速恢复,而不会对其他器官产生任何不良反应。近期,也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膜包被的脂质体负载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选择性靶向发炎的肺, 并通过炎症抑制有效缓解脓毒症诱导的ALI。除炎症靶向性外, 中性粒细胞膜也具有肿瘤靶向的特性。通过用炎性中性粒细胞膜包被可生物降解的PLGA NPs来设计中性粒细胞膜仿生纳米颗粒。通过负载第二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卡非佐米,制备的NM-NPs具有预防新发转移和抑制已经形成的转移的治疗潜力。在肺中几乎所有转移病变中都发现NM-NPs, 而PLGA NPs与转移部位的共渗性则要差得多靶向特性远不如NM-NPs。由于细菌膜和宿主细胞上的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识别是细菌黏附和进入靶细胞的第一步,因此细菌膜已成为一种新的药物靶向递送载体。特别是,从革兰阴性细菌中提取的细菌外膜囊泡,其中含有高水平的免疫原性蛋白质和佐剂,是激活病原体相关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替代选择。有研究利用高压驱动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通过间隙,诱导形成稳定的人工细菌仿生囊泡,并且这些BBV几乎没有细菌细胞内蛋白或核酸, 产量很高。BBV被树突状细胞有效地吸收以刺激其成熟。BBV作为克雷伯菌肺炎疫苗具有诱导细菌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双重功能,以提高动物的存活率并抑制肺部炎症。
上面讨论的所有膜仿生纳米载体, 都因其表面不同蛋白赋予纳米粒不同功能, 但是不同细胞来源的膜仿生纳米载体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RBC膜的主要弱点是其靶向能力差, 因此需对RBC膜涂层的纳米载体进行功能化修饰, 使其能精准靶向和渗透到靶细胞内。
出自《膜仿生纳米载体在肺部疾病靶向治疗中应用研究进展》作者:白文静, 郭蓉 , 熊淋.
上一篇: 巨噬细胞与COVID-19的进展密切相关
下一篇: MSC膜具有肿瘤和炎症靶向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