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MSCs在移植后7d的存活率是未修饰MSCs的五倍2025-02-05 08:37:24

有研究人员选取新型水凝胶作为细胞载体,然后再将NSCs移植到脑卒中腔中,旨在研究该技术治疗IS的最佳有效性。最新研究发现,将人CD34+干细胞(称为ProtheraCytes组)通过脑内、IA和鼻内递送进入tMCAO大鼠模型中,在调整细胞递送的剂量和亚急性时间后,动物被随机分为ProtheraCytes组或载体组。卒中后第7d至第28d检测显示,ProtheraCytes组的3种递送途径都减少了大鼠的梗死面积,同时促进神经发生和血管生成。

另一些研究发现,经过Tre预处理的BMSCs能够抵抗过氧化氢的损害。此外,Tre预处理还增加了BDNF、VE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并且提高了BMSCs的存活率,减少了梗死面积,减轻了细胞凋亡,最终改善了I/R的功能恢复。有学者发现当磁共振成像应用于细胞移植,可促进移植后1~6个月移植细胞向梗死边缘区迁移,最高可达初始移植部位的34%。更有趣的是,Xu等通过用小胶质细胞膜包被的纳米颗粒和抗氧化细胞外保护层对MSCs进行生物修饰。结果显示,这种修饰后的MSCs在移植后7d的存活率是未修饰MSCs的五倍,并且在长达28d治疗IS的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病毒介导的基因修饰方法是目前较为常见且研究较广泛的干细胞移植技术。已有研究证实,脑部缺血发生后,经慢病毒转染过表达的MSCs可有效抑制神经元凋亡并促进轴突再生。
 
另一项动物研究发现,对MCAO大鼠使用立体定向仪进行BMSCs的脑移植,转染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载体,然后对MCAO大鼠进行单独注射BMSCs或与电针联合治疗,结果显示BMSCs移植联合电针可明显抑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由此可见,利用修饰干细胞移植的技术,可增加治疗的有效性、可行性并提高PSCI患者的安全性和监测指标。深入研究各方法与干细胞移植之间相关机制,可能成为未来临床治疗PSCI的潜在靶点。
 
出自《干细胞移植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作者:潘蕊,张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