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在病变部位直接使用存在诸多问题2025-03-10 08:43:06
牙源性干细胞具有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特征,有多种来源,如牙髓干细胞、脱落乳牙干细胞、根尖干细胞、牙周韧带干细胞和牙囊祖细胞。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很容易地从拔除的智齿或因正畸需要拔除的牙齿中获得,相对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获得方式的侵入性较小。此外,牙髓干细胞和脱落乳牙干细胞的增殖率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还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免疫受体,抑制同种异体移植相关的T细胞同种异体反应,表现出免疫调节特性。牙髓干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例如神经细胞、成骨细胞和骨细胞、肌细胞,这种多向分化潜能有利于在组织修复再生中的应用。牙髓干细胞具有较强的成骨分化能力,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前体再分化为功能性成骨细胞并产生细胞外矿化基质,可在体内产生纤维骨组织。已经有许多基于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开展的骨缺损相关的临床前实验。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被认为是有前途的骨组织再生干细胞来源。
干细胞在病变部位直接使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细胞处理成本高昂、一些干细胞有潜在致癌作用、一些干细胞植入后不能长期存活等。近年来,大量研究关注到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介导的旁分泌效应在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包括各种可溶性生物活性分子和细胞外囊泡等。许多关键的生物分子,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酶和营养因子,可以诱导细胞迁移、增殖、免疫调节和组织再生;而细胞外囊泡由脂质双层包围的膜包被囊泡组成,内含有脂质、蛋白质或 miRNA 等生物活性成分,通过胞吐 - 胞吞作用从产生细胞转移到邻近或远处的靶细胞。
出自《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用于骨修复的治疗潜力》作者:张钊伟,陈欧子乐,白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