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水平的影响因素与发育阶段变化特征2025-07-16 08:25:49
虽然生长激素是调控IGF-1和IGF-2生成的主要因子,但多种生理和病理因素也会影响其水平,包括性别、青春期发育阶段、激素水平、营养状况、季节变化、肝肾功能以及基因多态性等。血清IGF水平呈现明显的年龄相关性变化:在儿童期随年龄增长而缓慢上升,于青春期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儿童和青少年的血清IGF浓度普遍高于同龄男性,且女性达到峰值水平的时间较男性提前约2年。在新生儿群体中,脐带血IGF-1水平与胎龄、出生体重和身长呈显著相关性。多项研究报道的IGF-1水平存在一定差异:EnerCagriDinleyici等报道为55.1±2.8ng/mL,DKlauwer等测得61±21ng/mL,而RachelKadakia等的结果为58.4±24ng/mL。此外,血清IGF-1水平与BMI呈正相关,这种相关性在青春期表现得尤为显著。成年人群中,血液IGF-1和IGF-2的典型浓度分别为200ng/mL和650ng/mL,两者均受GH调控。从发育生物学角度来看,IGF-2基因在胎儿期表达最为活跃,其mRNA转录水平在出生后急剧下降,提示该蛋白在早期胚胎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尽管IGF-2在成人肝脏和其他组织中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但血液中IGF-2的浓度始终高于IGF-1。
妊娠期间母体血浆IGF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物种特异性和胎龄依赖性。在人类、兔子和豚鼠等物种中,母体IGF-1浓度在妊娠前半期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人类女性IGF-1水平在整个妊娠期持续升高,而兔子和豚鼠则从妊娠中期开始显著下降。
出自《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毓鑫,熊霞,何流琴.
上一篇: IGF检测技术的标准化与临床应用挑战
下一篇: IGF-2在妊娠期间的动态表达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