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iPSCs在生殖细胞分化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2025-07-21 08:37:10

2024年,日本学者利用人iPSCs大量培养出发生表观遗传重编程的前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使用人iPSCs诱导分化出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再利用鼠胚胎卵巢细胞促使人PGCLCs分化成卵原细胞。通过添加骨形态发生蛋白,促进人PGCLCs增殖和分化,并可进一步诱导其发育为精原细胞和卵母细胞。该研究表明BMP信号通路是诱导人PGCLCs分化为前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关键驱动因素。该研究为人类表观遗传重编程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人类体外配子发生研究及在生殖医学转化上的重要贡献。总之,干细胞在基础科研与临床应用中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发展潜力。

中国自1999年成功构建世界首个人类治疗性克隆胚,于2002年建立中国首株人胚胎干细胞系。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院士与曾凡一教授首次利用iPSCs,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首次证明iPSCs的全能性。2020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批准了7个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项目,涉及以上疾病领域,说明了干细胞在此领域已受到科学家的认可。2021年,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维智等报道了人类首次于体外培育出人-猕猴嵌合胚胎。研究人员向受精6d后的猕猴胚胎囊胚中注射了带有荧光标记的人拓展潜能干细胞。
 
接近93%的人-猴嵌合囊胚成功着床并持续生长,形成胚盘。受精9d后的胚盘中,部分人EPSC被成功整合到猕猴胚胎的内细胞块中,它们更接近于上胚层细胞。与研究团队此前观测到的人鼠嵌合胚胎不同,仅有极少量的EPSC出现在人猴嵌合胚胎的滋养外胚层中。几天后,分别在上胚层和下胚层均有人EPSC的迹象,并进一步显示人细胞在人猴嵌合胚胎中分化成不同的细胞种类。
 
出自《干细胞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 作者:潘杰,中山皓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