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跨物种嵌合胚胎研究揭示人猴细胞互作新机制2025-07-21 08:38:39

该研究证明在人猴嵌合胚胎中,两个不同物种的胚胎细胞可以互相影响对方的转录状态。对基因与信号通路的进一步分析也证明这种“人猴交互“的存在。该研究为制备人类iPSCs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方法可拓展我们对人类早期发育、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衰老的理解;为药物评估提供创新平台;并解决对可移植器官的需求;同时该研究对于理解灵长类胚胎干细胞全能性和发育潜能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基于猴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的基因打靶和模型构建技术奠定了基础。总之,该研究是一项对干细胞和胚胎发育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

2021年,中国科学院王福生院士团队发表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加速了COVID-19重症患者肺实性病变的消退,使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COVID-19患者标准治疗方法的辅助疗法是一种可行的选择。2022年,中国科学家实现了利用化学小分子诱导人成熟细胞去分化,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从而使其成为具有多向分化和强大自我复制潜能的iPSCs,在功能上类似于胚胎干细胞,开辟了人多潜能干细胞制备的新途径。此外,他们发现JNK通路是该化学重编程的主要抑制因素,而抑制该通路则依赖于抑制促炎通路,进而诱导细胞再生的程序。该研究是继“体细胞核移植“和“转录因子过表达“之后,首次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人多潜能干细胞制备技术,为中国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解决了底层技术上的瓶颈问题。
 
同年,中国科学院学者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一种无转基因、快速和可控的方法,将人类多能性干细胞转化为真正的8细胞阶段全能性胚胎样细胞,为器官再生和合成生物学的进步提供了新思路。这些8细胞阶段全能性胚胎样细胞重现了人合子基因组的激活,并保留所有具有发育潜力的细胞谱系。此外,它们将有助于研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帮助治疗与发育有关的早期疾病,还能防止妊娠失败。与多能性干细胞相比,这些细胞不仅可以分化成胎盘组织,而且有可能发育成更成熟的组织器官。
 
出自《干细胞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 作者:潘杰,中山皓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