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间充质干细胞在角膜修复治疗中的标准化挑战与对策2025-08-05 08:25:35
近年来研究表明,直接移植间充质干细胞以及利用其衍生物,能分别基于细胞疗法和无细胞疗法2种策略促进组织再生和发挥免疫调控来改善角膜损伤;其中,脐带、牙髓、脂肪、骨髓、毛囊及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发挥角膜修复作用,但由于缺乏分离和鉴定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准流程,难以对不同类别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对比分析;并且,不同实验室、不同分离方法及不同培养体系,也会导致间充质干细胞在整体基因表达、表型、增殖速率和分化能力等结果出现不一致性。针对此,未来研究可尝试开发间充质干细胞分离鉴定的标准化体系和通用型间充质干细胞;其中,通用型间充质干细胞能成为同种异体治疗的“现货型“细胞来源,尤其在急诊创伤、器官损伤等时间敏感场景下,具有无需配型等待、单剂成本低于自体疗法等明显优势。
近期研究针对B2M基因的超级增强子进行表观遗传抑制,成功构建新型通用型干细胞GLOBES,其在炎症微环境中将HLA-I表达精准维持在“Goldilocks水平“,同步规避T/NK细胞激活,且无需改变DNA序列,该策略基于免基因编辑为通用型细胞疗法提供一个新视角。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都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分泌EGF、HGF等细胞因子及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来促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加速损伤愈合。
同时,它们还能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维持角膜无血管微环境稳态;并通过细胞接触、分泌可溶性因子以及胞外囊泡递送活性分子的方式,调控Tregs的扩增机制,调节角膜炎症微环境。然而,其临床应用仍受限于以下多个问题:慢性炎症区域的高ROS水平及IL-17过表达会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功能耗竭,降低其旁分泌活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胞外囊泡亚群异质性会导致疗效差;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损伤后仍易形成角膜瘢痕,并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角膜盲;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角膜内皮细胞的效率较低,难以满足严重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修复需求等。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重建眼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唐怡,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