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研究2025-08-11 08:40:06
FFA是最常见模拟饮食导致脂肪变性的诱导剂,脂肪肝模型是否成功建立主要的评价指标有甘油三酯含量,脂肪生成相关蛋白,如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脂肪酸合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乙酰辅酶A羧化酶1和分化抗原36表达以及油红染色检查细胞内脂肪堆积变化。研究显示,HepG2和Huh-7细胞系在1mmol/L的FFA条件下刺激24 h即可发生脂肪肝特性,表现为总胆固醇含量升高,细胞内脂质堆积等特征。在此模型下,有研究探讨了miR-122分子参与脂肪代谢的调节机制。Gómez-Lechón等采用HepG2细胞系建立了一种具有脂肪过度积累特征的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在FFA的刺激下产生了和人肝细胞相似的脂肪累积现象。通过细胞系模型探究了脂肪酸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脂肪积累所产生的细胞毒性。尽管体外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建立肝细胞脂肪累积的模型,但体内肝细胞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周围有血管内皮细胞、胆管细胞、巨噬细胞和间质细胞等,肝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功能受到微环境中其他细胞的信号刺激。
而细胞系模型由于是二维单层培养,作用仅限于二维单层中,细胞暴露于均匀浓度的因子中,从而无法很好地模拟细胞和细胞之间,细胞和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多生理、生化、生物力学微环境等因素不能进行很好的模拟,从而导致体内外药物疗效的差别巨大。随着三维培养和类器官技术的不断发展,二维细胞为基础的MAFLD模型逐渐被三维类器官所替代,用于更好再现病理过程和开展药物筛选。
出自《非酒精性脂肪肝体外模型构建及药物筛选》作者赫明达,张茜,高俊灵。
上一篇: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与研究进展
下一篇: 干细胞衍生类器官在肝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