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与研究进展2025-08-11 08:38:43
肝脏主要承担着代谢解毒、糖原储存、分泌性蛋白合成以及胆汁分泌等功能。研究表明,组织病理学诊断显示,超过5%的肝细胞含有脂滴即判定为肝脂肪变性。生化指标中,当肝脏内脂质含量为肝脏质量的5%~10%时为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病主要分为酒精性脂肪肝病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前者主要是大量饮酒导致肝脏解毒能力降低并伴随着脂肪合成增加,后者主要是由于摄取过多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从而导致大量脂肪积存。全球约有1/4的人口深受MAFLD影响。MAFLD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最初表现为脂肪肝,可进一步发展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最终导致肝衰竭或癌症。MAFLD的高发病率和缺乏有效治疗的现状促使了相关疾病机制和药物筛选研究的深入开展。目前,MAFLD的动物模型主要依赖于啮齿类动物,但由于物种间差异,动物实验的结果与人体之间的转化存在较大偏差,导致药物筛选效率低且成本高。
近年来,体外MAFLD模型的研究逐步发展,尤其是基于人类原代细胞、多能干细胞衍生的肝样细胞和人胎肝细胞的模型,这些模型不仅更贴近人体的生理状态,还为药物筛选提供了高效的工具。成熟肝细胞是最适合建立MAFLD模型的细胞,但是由于其在体外增殖困难、组织来源短缺,常用肝癌细胞系来进行体外模型建立。近年来,二 维细胞培养在MAFLD模型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脂肪变性及炎症反应的模拟。已有研究报道,将二维培养的肝细胞系或原代肝细胞,暴露于含有游离脂肪酸或葡萄糖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后,肝细胞出现脂质堆积和脂代谢障碍。
出自《非酒精性脂肪肝体外模型构建及药物筛选》作者赫明达,张茜,高俊灵。
下一篇: 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