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衍生β细胞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功能突破2025-08-12 09:03:27
这一进展得益于对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改进,利用latrunculin A在内分泌诱导过程中解聚细胞骨架,开发了一种二维分化方案,用于生成人多能干细胞衍生的β细胞,这些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改良的功能,将类似胰岛大小的SC-β细胞团移植到糖尿病小鼠中,可以改善小鼠糖尿病的表型,其功效接近人胰岛移植后的效果,并至少维持正常血糖9个月。值得注意的是,m6A甲基化修饰通过调控NeuroD1等关键基因的可变剪接,在β细胞终末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天然胰岛是胰腺中高度组织化的微型内分泌器官,由多种激素分泌细胞组成,包括β细胞、α细胞、δ细胞、PP细胞及少量ε细胞。人胰岛中,β细胞约占60%-80%,通常聚集形成核心区域,而α、δ和PP细胞则分布于外周。这种空间排列具有重要生理意义,β细胞的核心定位可能通过紧密的细胞间连接实现电耦合,从而协调脉冲式胰岛素分泌以响应血糖波动。与此同时,外周α细胞与β细胞的邻近分布促进了激素分泌的精准调控,例如α细胞释放的胰高血糖素可被β细胞通过旁分泌信号抑制,形成负反馈环路。
胰岛的物种间差异显著影响其功能研究。例如,小鼠胰岛以β细胞为核心、α细胞分散其中,而人类胰岛的α细胞更集中于外周,这种结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物种对葡萄糖刺激的响应模式不同。此外,胰岛内丰富的血管网络和神经支配进一步优化了激素释放的时空特异性,确保胰岛素快速进入循环系统。这种高度有序的结构-功能关系为PIOs的构建提供了关键设计原则:模拟天然细胞空间分布与微环境互作,可能是实现类器官功能成熟的重要策略。
出自《胰岛类器官治疗1型糖尿病:前沿探索与临床应用》作者陈枕枕,宋小平,王雅洁。
上一篇: 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与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下一篇: 微流控系统在代谢疾病模型构建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