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的病理机制与临床治疗挑战2025-08-14 08:43:04
股骨头坏死是一类进展性疾病,由于骨组织供血中断导致骨细胞坏死凋亡,继而引发骨小梁结构损伤和股骨头塌陷。ONFH的好发人群主要集中在20~60岁年龄段,其病因复杂,包括酗酒、血管系统损伤、脂质代谢异常及骨再生能力减弱等。目前,ONFH已经成为了导致成人髋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在ONFH病变早期,骨细胞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但随着患者的病程推进,机体骨坏死区的病理微环境持续恶化,约3/4的中晚期病例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但是,假体的使用寿命有限,人工假体往往会因磨损出现松动,患者可能面临着再次手术的风险。因此,研究早期ONFH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组织工程技术将具有成骨能力的种子细胞、具备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材料及活性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这种新型复合支架模拟了健康骨组织的微环境,加速了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周围血管网的修复。近年来,随着转基因种子细胞的创新研究、化学材料学和3D打印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出现许多组织工程技术创新疗法治疗ONFH的学术研究论文,本文就基因转染技术增强了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及成骨分化能力、构建仿生多孔支架的材料创新和外泌体-支架联合疗法治疗ONFH等方面进行综述。
MSCs凭借促进骨组织再生以及再血管化的功能,常被用于治疗ONFH,是骨组织修复的主要细胞来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MSCs具备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或其他类型组织细胞的能力,然而,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往往因炎症反应而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这种应激状态会影响MSCs的增殖和分化能力,进而影响骨组织修复的效果。因此,如何改善MSCs在病理微环境中的功能表现,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基因修饰或外泌体治疗等手段,可以显著提升MSCs在骨坏死区域的存活率和成骨分化能力,为ONFH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出自《组织工程技术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者:罗南,孙彤,徐中秋。
上一篇: 细胞因子递送系统的创新与挑战
下一篇: 基因工程外泌体促进骨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