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支架复合系统在骨修复中的长期效果评估2025-08-14 08:45:48
12周后检测到Gr-Ti/Exos组兔的骨缺损处新生骨组织包绕情况最优且支架材料表现出了良好的骨整合效果。ZHAY等研发了一种由基因转染的小鼠胚胎瘤细胞分泌的新型外泌体。将新型外泌体与复合支架联合应用,植入大鼠骨缺损区,12周后大鼠骨缺损区形成了大量的新生骨组织和血管,实验结果表明,该外泌体具有很强的成骨分化及重塑血管的能力。但外泌体具有毒性作用且有些金属支架本身具有金属惰性,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导致患处支架材料松动脱落。转基因MSCs分泌的外泌体治疗ONFH还存在基因突变及免疫原性等安全问题,对于进入临床应用还有一定距离。组织工程技术为患者提供了具有机械性能的骨支架,干细胞从支架缓慢释放,持续促进新骨增殖和血管网状系统的修复基因转染MSCs具有干性特征的同时,其促进骨分化及血管再生的能力高于未经转染的MSCs。并且基因转染MSCs分泌的外泌体同样表现出更强地促进坏死骨组织修复的能力。
随着更适合人体力学性能的无机-有机复合支架的出现,支架材料引起的免疫学反应明显降低,具有更优的治疗效果。此外,应用涂层技术覆盖支架表面,可以延长支架的使用寿命。但目前细胞-支架的联合治疗方案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还未广泛应用于ONFH的保髋临床治疗。经基因技术转染的干细胞可能会有转染基因表达不稳定或丢失的风险,并且在分子研究机制方面,还未有足够的研究数据支撑基因转染干细胞无细胞毒性或免疫反应。随着复合支架的深入研究,虽不同材料的混合支架相较于传统支架具有更优的骨组织整合效果,但对于多种不同材料的复合支架,还未有系统的试验对比其治疗ONFH的骨整合效果。
出自《组织工程技术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者:罗南,孙彤,徐中秋。
上一篇: 基因工程外泌体促进骨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