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细胞外囊泡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2025-08-20 08:32:58

EVs是由细胞分泌的纳米或微米级颗粒,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包括mRNA、miRNA、蛋白质、脂质、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及其他遗传分子。外泌体是EVs的一种,其平均大小在30~150nm之间。相关研究表明MSCs相比其他细胞,能产生大量的外泌体。外泌体除了具有MSCs相似的功能外,其微小结构、低免疫原性、易获得性等优势使其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外泌体和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三种主要途径:靶细胞膜受体的直接激活、靶细胞周围细胞外环境的改变、与细胞膜的融合以及将生物活性分子释放到靶细胞中。外泌体被认为是其亲本细胞的微型副本,部分原因是来自细胞的外泌体提供了细胞特异性或独特的生物分子集。外泌体的功能取决于其来源。
 
来源于MSCs的外泌体具有MSCs的生物学潜能,包括血管生成、脂肪生成、抗凋亡、炎症调节、血液凝固和细胞外基质重塑等。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SC-Exos)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参与细胞间通讯,作为载体将蛋白质、mRNA和microRNA递送至靶细胞。所有生物活性分子通过维持和募集其内源性干细胞,抑制细胞凋亡,免疫调节和刺激血管生成,从而对组织恢复具有积极作用。②介导免疫反应,包括抗原呈递、免疫激活、免疫抑制和通过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间通讯的免疫耐受。基于MSC-EVs的抗炎作用依赖于炎症免疫细胞,免疫调节miRNA和免疫调节蛋白的递送,使其表型能够转化为免疫抑制性细胞。③维持细胞稳态,通过清除受损或有毒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质甚至核酸)来减少细胞内应激和保持细胞稳态。如果阻断外泌体分泌,核DNA在细胞质中积累,进而引起细胞质DNA传感机制的激活,会加剧先天免疫反应,导致ROS依赖性DNA损伤反应。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作者:杜小春,沈佳瑜,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