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研究2025-09-02 08:23:24
3D打印技术在视网膜再生领域的研究数量渐增,经由构建仿生视网膜组织,为视网膜疾病的治疗给出了新的思路。WANG等提出了一种把物理和化学信号整合的策略,采用3D打印方式构建层状视网膜组织模型,研究团队借助甲基丙烯酸酯修饰的透明质酸作为生物墨水,打出甲基丙烯酸酯修饰透明质酸-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以及甲基丙烯酸酯修饰透明质酸-视网膜祖细胞层,还通过调控营养因子与生长因子的梯度引导细胞分化成感光细胞,可有效模拟视网膜的自然排列情形,加快感光细胞的存活分化。在视网膜工程领域中,3D打印技术仍处在早期探索阶段,未来应优化细胞支架材料、提高视网膜细胞存活水平,探究如何实现视网膜的功能性再生。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眼科设备的研发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个性化角膜隐形眼镜、泪管栓塞以及生物传感器等领域,这些创新设备不仅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还推动了精准医疗的发展。屈光不正属于常见眼部疾病范畴,平行光线经过眼睛的光学系统后无法准确把焦点落在视网膜上,未予矫正的屈光不正是全球造成眼睛失明的第二大原因,矫正屈光不正可明显提升生活质量,还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3D打印技术可按照患者的个体需求定制与患者角膜曲率和屈光度相匹配的隐形眼镜,进而提升佩戴的舒适度与矫正成效。
例如,JIA等基于生物墨水,利用数字光处理生物打印技术制作了水凝胶透镜,这种水凝胶镜片具有优异的透光性、机械稳定性、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能够稳固地附着于角膜上皮细胞并维持其上皮表型,防止过度角质化及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此外,该镜片还可激活Ⅱ型免疫反应促进组织再生,抑制炎症反应,表明数字光处理生物打印的水凝胶镜片可作为矫正屈光不正的潜在治疗方案。
出自《水凝胶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作者刘淑婷,邱沐恩,李卫。
上一篇: 个性化医疗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突破
下一篇: 智能生物传感器在眼科诊疗中的前沿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