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对骨代谢的影响机制2025-09-04 08:49:58
在衰老动物模型中也可观察到上述结论。多项实验采用天然老龄化模型等手段,发现BMSCs功能下降会直接引起骨生成减少,从而引发骨代谢失衡。年轻BMSCs不仅维持正常的骨形成过程,还能通过合成胶原等因子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维持骨髓微环境内稳态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然而随着细胞的衰老,BMSCs介导的骨形成显著下降,且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导致破骨细胞的过度活化和骨髓炎症细胞数量增加。另外还有研究发现,移植年轻BMSCs可有效恢复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同时改善骨髓微环境中的炎症状态。这些结果表明,BMSCs在维持骨髓微环境稳态方面至关重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个体衰老后BMSCs对HSCs功能活性的维持作用减弱,引发HSCs偏向于髓系分化,造成骨髓慢性低水平炎性病理微环境。在此情况下,破骨细胞分化增强,极大促进了骨吸收活性。由此可见,BMSCs衰老耗竭不仅在数量及分化能力上阻碍骨形成,同时也造成骨髓微环境的恶化,这种变化进一步影响骨形成,导致骨代谢失衡及骨量丢失。因此,增龄引发的BMSCs衰老是一项关键机制,了解BMSCs衰老之后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对改善老年性OP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BMSCs的衰老是影响该细胞功能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临床应用进行体外扩增时,BMSCs多因长期体外培养出现复制性衰老,其典型特征包括SA-β-Gal表达增强和细胞周期阻滞。针对来自3名志愿者的BMSCs进行长期培养,通过SA-β-Gal染色和3次独立实验的结果分析,在40d时BMSCs的SA-β-Gal活性显著增加,同时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p53和p16表达也明显上调,进一步证实了BMSCs的复制性衰老。
出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与骨髓微环境失衡在老年性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作者王贺贺,李 姣。
上一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多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