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血干细胞的特性与临床应用价值2025-09-19 08:43:38
脐带血本身是一种宝贵的血液资源,在血液资源匮乏国家中常用于异体输血。脐带血中含有大量干细胞,目前研究较多的脐带血干细胞主要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和脐带血单核细胞。2003年,Mitchell等首先从脐带华通胶中成功地分离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证实该类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脐带血中也含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但含量极少。相较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更容易采集,并且更“年轻化”,具有更强的增殖与分化能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低表达人白细胞抗原I类分子,故其免疫原性低,对HLA配型要求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国际细胞疗法协会提出鉴定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低标准为:在标准体外培养条件下呈贴壁生长状态;表达CD105、CD73和CD90阳性的细胞群大于95%,表达CD45、CD34、CD14或CD11b、CD79a或CD19和HLA II阴性低于2%,即“三阳五阴”;在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软骨细胞。
1988年,Broxmeyer等首先实验证明了脐带血中富含造血干细胞。同年,法国医生Gluckman完成第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一位Fanconi贫血的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主要被用作血液、骨髓和免疫系统等各种血液疾病的潜在治疗手段。由于造血干细胞缺乏特异的分子标志物,需要利用流式细胞术从其他干细胞中进行表型区分,表达CD34、CD90、CD117,不表达CD38、CD45RA及各种成熟血细胞谱系相关的表面标志。CD34是最重要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未成熟HSC细胞群广泛存在CD34,在早期祖细胞上有表达,在成熟细胞上不表达。
出自《脐带血干细胞在先天性心脏病领域的应用进展》作者彭梓睿,袁海云,刘晓冰。
上一篇: 干细胞治疗在儿童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 脐带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与细胞群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