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转录因子EB调控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的潜在价值2025-10-15 08:45:41

其中溶酶体酸化障碍是核心放大器,一方面,β-淀粉样蛋白病理存在正反馈机制,即溶酶体酸化障碍激活β-分泌酶1,促进淀粉样前体蛋白切割生成β-淀粉样蛋白,同时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抑制v-ATP酶功能,进一步恶化酸化,这一点在使用vATP酶激活剂可使5xF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斑块减少70%得以证实;另一方面,Tau呈现级联放大效应以及自噬流阻滞导致磷酸化Tau蛋白清除失败,其纤维破坏微管网络并劫持分子伴侣Hsc70阻断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随后也有研究表明过表达转录因子EB可使Tau转基因小鼠缠结减少50%。

自噬溶酶体通路功能障碍通过“溶酶体酸化障碍→β-淀粉样蛋白生成增加或/清除障碍→Tau聚集→微管破坏→自噬流阻滞加重“的闭环机制驱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进程,靶向自噬溶酶体通路修复(如特异性转录因子EB激活等)可同步干预β-淀粉样蛋白/Tau病理,为阿尔茨海默病疾病修饰治疗提供新范式,但需突破颅内靶向递送与毒性控制等技术瓶颈。
 
据报道,在稳定表达淀粉样前体蛋白695的N2a细胞中转染转录因子EB会刺激溶酶体生物发生,降低淀粉样前体蛋白和C末端片段的稳态水平,并通过增加内体溶酶体途径的通量来产生,表明神经元中转录因子EB的激活是减弱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蛋白生成和减轻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的有效策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动物大脑中小胶质细胞对于β-淀粉样蛋白斑块清除起着重要作用,而转录因子EB的激活可以通过提高小胶质细胞介导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清除,从而上调自噬来改善认知功能。
 
出自《牙龈间充质干细胞以及外泌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和挑战》作者陈敬荣,郑颂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