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新型疫苗依然是防控IBD最主要的方式2022-02-10 09:54:17
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危害青年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主要侵害鸡的免疫器官,特别是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造成发病鸡产生免疫抑制。其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是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的成员。IBDV无囊膜,病毒粒子直径为55-65nm,其基因组由双链双节段RNA组成。IBDV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给全球的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中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肉类总产量8517万吨,其中鸡肉产量1170万吨。据行业估算,2018年出栏肉鸡 107亿只,其中以地方品种鸡作为素材培育出的优质鸡39.6亿只(37%)。广西是全球最大的放养鸡产区之一,2018年出栏优质鸡总量约7.5 亿只。预计2019年广西出栏优质鸡总量约9亿只。因为优质鸡的饲养模式为放养型,而IBDV在环境中存活时间极长,对放养鸡群有严重威胁。IBD 在中国最早报道于1979年,目前已经流行40余年,存在IBDV超强毒株、IBDV变异毒株以及基因重组毒株的流行。过去的半个世纪,研究人员对IB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对IBDV基因组功能、细胞嗜性、毒力和致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 IBDV 基因组的特性,IBDV极易发生基因突变、重组,给IBD的防控带来了挑战。
因此需要进行持续的流行病学监测,掌握IBDV的变异和流行情况,为更好的防控IBD奠定基础。当前,使用疫苗依然是防控IBD最主要的方式,因此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发新型疫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2012-2015年广西IBDV流行毒株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了解广西IBDV的流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IBDV流行株进行时空动态进化分析,以阐明IBDV在中国的时空进化特点。最后针对 IBDV 流行的优势基因型毒株进行了新型疫苗的研究。
出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新型疫苗的研究》作者陈果。
上一篇: 新型疫苗应用成效和我国新城疫防控进展
下一篇: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疫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