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建设情况2022-02-17 08:55:39
2009年批准的泰州医药高新区为我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总体规划30平方公里,致力于打造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生物产业基地。目前,园区已入驻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石药集团等国内外50余家知名高校和医药研发机构;146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创业,其中2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园区企业拥有400多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2013年批准的吉林通化医药高新区为我国的第2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规划面积12.7平方公里,依托长白山资源和环境,按照“一体两翼、一主多辅”的产业定位。目前,集群内有各类医药企业57户,2016年完成产值724亿元,占全市医药工业产值60%以上,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户,其中修正药业、吉林万通药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修正药业、吉林万通药业、通化东宝药业3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先后自主研发了甘舒霖(重组人胰岛素)、安体舒(氯氧喹胶囊)等20余种国家一、二类新药。
2011年7月,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部火炬中心制定了《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并在全国高新区范围内组织申报和评选。自2018年6月,共批准建设20个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含培育单位7个)。集群涵盖了制药、辅料、医疗器械、生物科技、海洋生物、健康科技、生物制药、个体医疗、特色生物资源等,几乎涵盖了生物医药的所有细分领域。通过对我国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统计数据分析、文献调研、实地走访等方法,发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尚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
从目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看,各园区虽然聚集了大量的企业,但是企业、科研院所等在生产、研发上融合度不高,企业之间和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亦不高,且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竞争激烈的现象。除上海、北京等部分发展水平较高的园区内的企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关联较紧密外,大部分园区还是属于“集而不聚”的状态。此外,园区内技术咨询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商等关联性支持机构的不完善,使得园区未真正形成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和聚结成网的产业网络聚集体系,不能产生分工协作效应,影响园区功能的发挥。
出自《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作者徐凯,孙利华。
上一篇: 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情况
下一篇: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收益,国家扶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