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系统生物种群构成2022-02-18 09:03:09

一般认为,自然视角下的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有机群落与无机环境通过能量流动、物质交换而形成的动态平衡的系统,其中有机群落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生物医药产业中涉及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政府、医院等实体也可以根据其功能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种群。

自然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作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在供给自身成长发育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人和动物等消费者不能直接依靠自身获得成长发育需要的物质,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自然界中的分解者通常是指真菌、细菌等,它们进行物质分解,释放能量供生产者再利用,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桥梁,使生态系统完成循环。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创新主体通过知识、信息等的流动而连接起来。本文将负责信息、资金等引入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为生产者;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药品生产企业作为消费者,本文不认为药店、医院或者患者是消费者,因为他们并不直接享受高等院校的创新成果;将负责药品市场化以及信息反馈的销售企业、医院等作为分解者。
 
生产者种群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中的研发机构是作为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拥有大量的研究设备和实验场所,主要从事基础科学、药物发现等方面的研究,是知识创新成果的输出者。他们获取资源,通过反复的实验研究,得到科研成果,而在这个过程中,将信息流、资金流等引入系统中,同时通过人才输出、科研成果转让等促进种群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促使整个系统完成从知识创新到产品产业化到最终实现产品商业化价值的过程。
 
一般而言,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较低,大多数企业依然倾向于从事仿制药的生产,只有少数大型医药企业有自己的科研部门负责专门的研发工作,高等院校依然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是知识和人才密集区域,提供创新成果的同时也提供大量优秀的人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成果能否顺利到达药品生产企业使其产业化、市场化是判断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但目前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转化率和市场化程度很低,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知识创新成果和产业化没有形成合力,成果转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出自《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作者高宏,茅宁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