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使用的海洋类抗肿瘤药物近30种2022-02-21 08:46:5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们发现了一批新型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艾滋病、抗动脉硬化的海洋药物,并已有十几种海洋药物获国家批准上市,例如多烯康、角鲨烯、河豚毒素、藻酸双酯钠、甘糖酯、盐酸甘露醇等。中国先后建立了一批专业性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创立海洋生物医药相关刊物,相关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至2003年,中国已批准生产并进行临床使用的海洋类抗肿瘤药物近30种,如6-硫酸软骨素、扭曲肉芝酯、大田软海绵酸制剂、羊栖菜多糖制剂等 。在中科院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推动下,海洋医药产业发展条件与外部环境正逐步改善,发展态势持续向好。2005 年,中国已有国药准字号海洋药物14种,包含海洋生物物质的中成药130余种。截至2015年6月,已确定并记录了中国沿海海域的725种中国海洋药物,涵盖 1552 种有机体和矿物质。近些年来,随着相关海洋药物新技术方法如合成法、色谱法等相关研究的突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了新的驱动力,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十分可观。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6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36亿元。已成为中国海洋经济新型增长点,并逐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然而,由于海洋药源数目少、研发投入资金难以满足当前需求、药物研发缓慢、复合型人才资源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法律权利意识淡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 产业发展规模小,水平低,未形成产业集群; 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布局分散,缺乏名牌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等问题突出,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科研成果原始积累仍较少,发展仍处于落后地位,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之间的差距不容忽视; 为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促进该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例如,有学者提出应借鉴欧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模式,加快中国该产业研发进程。在海洋资源环境恶化引起的药源问题上,应提倡保护与发展双管齐下,协调保护资源、减缓衰退与开拓新资源之间的关系,明晰产业未来走向,从源头上引导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上,分别从产业集聚和构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角度出发,依次从环境、资金、渠道等方面提出优化外部环境、拓展融资来源、构建交流平台等建议,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出自《要素配置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作者付秀梅,姜姗姗,张梦启 。
上一篇: 海洋药物发展最有前途的领域之一是癌症治疗
下一篇: 人才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