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胶束药物释放2022-02-28 09:22:48
两亲性多糖胶束已被广泛用于递送水不溶性抗癌药物,因为它们具有较小的粒径、核-壳结构、高溶解性、良好的体外稳定性、EPR 被动靶向效应、靶向性以及延长的循环周期。设计胶束结构可以将热敏感或pH敏感组分添加到自组装共聚物结构中,通过控制外部或内源刺激释放药物。水溶性差的药物可以通过物理方式嵌入或共价连接到聚合物主链上,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实现药物持续释放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许多因素均会影响胶束的性质,主要包括结构中亲水部分与疏水部分的比例、颗粒大小以及药物与共聚物的相容性等。虽然胶束有助于增加药物的水溶性,但它们也存在药物负载量小、包覆效率低和体内稳定性差等局限性。因此,必须选择具有某些特定性质的共聚物来制备多功能聚合物胶束克服这些限制。基于HA的胶束载药体系引发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HA 一方面可作为形成胶束外壳的亲水性聚合物,另一方面可赋予胶束CD44癌细胞的靶向性。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包覆药物的纳米载体具有“增强的渗透性和保留(EPR)效应”,能够将药物有效运送至肿瘤部位。为了利用EPR效应,纳米载体需要长时间停留在体循环中才能渗入肿瘤组织,这对于肿瘤靶向运输至关重要。与单纯的HA胶束相比,PEG修饰的 HA 胶束能更好地聚集在肿瘤部位。然而,由于药物存在于纳米颗粒内部,导致其在肿瘤部位释放效率低下,成为纳米颗粒药物发挥功效的最大障碍。为了克服这一障碍,可以通过设计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载体,利用温度、超声、光、磁和电化学等外源刺激,触发药物从纳米载体中高效释放。另外,基于肿瘤病理生理学表现出的特征变化,如pH、酶活性或氧化还原性质,可作为内部刺激来加速药物释放。
众所周知,癌细胞的生理pH低于血液和正常组织的pH,细胞内早期溶酶体和晚期溶酶体中的pH分别约为6.0和5.0。因此,通过利用肿瘤中的酸性微环境,可以设计pH响应性药物递送系统用于细胞外和细胞内药物释放,主要有以下3种不同机制:(1)通过引入可质子化基团;(2)载体聚合物含有酸敏感的化学键;(3)pH响应型“PEG 脱离”,最终实现可在细胞外或细胞内低pH下促进细胞摄取和细胞内药物递送。
出自《基于透明质酸构建的功能材料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作者朱益锐,蔡志祥,郭亚龙。
上一篇: HA与药物形成络合物
下一篇: HA及其衍生物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