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对微观肿瘤自杀基因及细胞因子的治疗效果2022-04-07 09:05:43
目前,已有研究开发了多种基于细胞PET成像的报告基因,如HSV1-tk、人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和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然而,由于免疫原性以及在肿瘤部位的背景摄取等因素,只有HSV1-tk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HSV1-tk报告基因可通过磷酸化18F-FHBG产生高能量光子,可用PET 检测。为研究人MSC对微观肿瘤自杀基因及细胞因子的治疗效果,Huang等在MSC中导入HSV1-tK基因,再注射于荷瘤裸小鼠体内。PET成像结果显示,18F-FHBG标记的 MSC 趋向肿瘤组织并大量增殖。研究报道,将导入Luc-2报告基因的人MSCiv给予人乳腺癌荷瘤小鼠,从给药5h后可持续成像8周。BLI显示,MSC-luc2迁移到小鼠乳腺癌的肺转移组织中,且信号集中在转移瘤上,成功地显示了MSC向肺转移的归巢。有研究报道,在动物乳腺癌模型中,iv给予或肿瘤内注射表达碘化钠同向转运体的MSC,然后使用SPECT对99mTc进行成像,成功获得了NIS-MSC在移植动物体内的分布图像。也有研究通过124I-PET成像研究了iv给予NIS-MSC在肝癌小鼠体内的分布,72h后观察到NIS-MSC在肿瘤中募集。将NIS-MSC注射到携胰腺肿瘤模型小鼠中,124I-PET成像结果显示,124I在小鼠肿瘤中有明显的蓄积,表明NIS-MSC迁移至肿瘤。与直接标记方法相比,报告基因转染的间接标记方法能进行体内移植细胞的长期示踪。但缺点是报告基因转染的稳定性差,表达不稳定,插入后可能会导致细胞发生突变甚至形成肿瘤。有些报告基因(如HSV1-tk)作为一种病毒蛋白,具有免疫原性,是宿主免疫系统的作用靶点,会导致报告基因的敏感性降低。
出自《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活体示踪方法研究进展》作者王舒哲,许波华,王雁。
上一篇: 其他放射性核素标记MSC的可行性
下一篇: DiR标记的NK细胞迁移至黑素瘤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