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Cs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2022-04-11 09:18:22
Reynolds等人在1992年最先从成年小鼠的纹状体和海马中分离出了能够进行自我更新、繁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即NSCs。NSCs 是来源于原始胚胎干细胞,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以多向且定向分化成为成熟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的一类多能性干细胞。脑缺血是由于血栓或栓子阻塞脑内动脉从而闭塞血管,脑动脉的血流短暂或持久减少,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元受损等病理生理变化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细胞对缺血缺氧耐受力较差,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受损,会出现瘫痪、偏瘫、失语等多种严重的神经损伤症状。脑缺血时,脑内以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与侧脑室下区这两部位为主的NSCs被激活,会出现增殖、迁移以及分化的现象。相关研究表明,脑缺血后,存在于SVZ的NSCs增生,迁移至缺血损伤的纹状体,分化为神经元,新生神经元部分替代坏死神经元,从而修复神经 功 能。存在于SGZ的NSCs被激活后原位增殖,大多数增殖的NSCs可以分化成神经元,随后,增殖的NSCs会迁移至颗粒细胞层,进而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新的神经元可以参与海马神经元的再生。内源性NSCs的增殖、迁移和分化会受到例如炎症、凋亡、低糖、神经营养因子、兴奋性氨基酸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与肌体年龄等方面有关。
综上所述,脑缺血后,内源性NSCs在脑缺血的修复和功能重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有研究表明,NSCs和新生神经元的数量非常有限,相关调节因子也存在不足。因此,仅仅依靠在脑缺血损伤后激活内源性NSCs实现自我修复是不可能的。如果想达到治疗脑缺血的目的,还需给予外源性调节因子以促进内源性NSCs活化,或移植外源性NSCs以增加NSCs数量。
出自《黄芪甲苷促内、外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脑缺血损伤的研究进展》作者赵小月,孙贺辰,周晓红。
上一篇: 黄芪甲苷对脑缺血的有保护作用
下一篇: 黄芪甲苷对外源性NSCs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