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关于iPSCs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2022-04-20 08:58:33

目前已经可以从iPSCs获取人类HLCs,但与成人原代肝细胞相比,来源于iPSCs的HLCs表型更接近于胎儿。虽然3D培养可使iPSCs接近成熟肝细胞,但仍需要一个适宜的发育环境。Takebe等发现,将人iPSCs与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共同培养,其在体外会形成可移植的小肝器官,且具有代谢和合成功能,但这种小肝器官缺乏胆管系统,而胆汁引流不畅不仅会阻碍肝脏的基本消化功能,还可导致胆汁淤积和肝硬化。因此,Tian等建立一种可有效生成2D和3D胆管上皮组织的方案及控制条件,以促进具有完整性、功能性肝组织的形成。

虽然目前关于iPSCs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在肝脏疾病治疗方面已显现巨大潜力。然而,其潜在的致瘤风险以及在重编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均可能降低其定向分化的潜能,这也是未来研究亟须解决的问题。MSCs以CD44、CD90、CD73、CD105、CD106、CD49等表面标志物阳性和CD45、CD14、CD34、CD11b、CD19、人白细胞抗原-DR等表面标志物缺失为特征。MSCs治疗肝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其可转化为HLCs、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以及旁分泌等。
 
转化为HLCs研究表明,无论何种来源的MSCs均可在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化合物等的诱导下分化为HLCs,表达肝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白蛋白、细胞角蛋白19、甲胎蛋白、肝细胞核因子4α等。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由MSCs转化而来的HLCs表现出与肝细胞相似的功能,从而促进肝损伤的修复;此外,MSCs来源的HLCs还具有与肝细胞相同的产白蛋白、糖原储存、尿素分泌、低密度脂蛋白摄取等功能。提示 MSCs 移植后分化为HLCs可能是其治疗肝硬化的关键机制之一。
 
出自《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作者王丹阳,许燕楠,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