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基于细胞的再生医学领域快速发展2022-04-24 11:39:39

近年来基于细胞的再生医学领域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细胞治疗产品进入临床,用以治疗各种严重疾病。CTPs依据分化潜能分为干细胞、体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来源于人胚胎干细胞、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干细胞产品以及体细胞中的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例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T 细胞抗原受体T细胞,是目前全球开发进程较快、品种较多的CTPs自2010年在美国进行全球首例源自hESCs的CTPs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试验以来,已在不同的国家进行了多项源自hESCs的CTPs的临床试验。2016年在中国开展了hESCs衍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临床研究。2017年在英国开始同种异体hiPSCs衍生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固醇抵抗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试验。

2017年,美国FDA相继批准了2款治疗恶性淋巴瘤的CAR-T细胞产品上市,即诺华公司的Kymriah和凯特制药公司的Yescarta。2020年,FDA又批准了一种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CAR-T细胞疗法Tecartus。鉴于CTPs固有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在开发过程中对产品的安全性考虑和监管策略都存在独特的挑战。在这些关键的安全性问题中,了解和评估各类型CTPs与肿瘤形成的相关性至关重要。干细胞产品的制造工艺、离体操作以及长时间的细胞传代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最终产品被污染(如残留未分化的干细胞) ,或培养过程中产生恶性转化细胞/突变以及遗传不稳定性。这些因素使得干细胞产品的成瘤性风险增高,其中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成瘤性风险最高,其次为成体干细胞,体细胞产品风险较低。相对于非基因修饰干细胞,基因修饰干细胞表达外源基因( 如各种生长因子) 以及基因修饰病毒载体( 如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的插入突变造成的致癌基因活化等因素,增加了CTPs的致瘤性风险。
 
目前,全球监管机构对CTPs成瘤性/致瘤性的风险评估策略尚未达成共识,建议对每种细胞治疗产品进行逐案评估。本文针对细胞治疗产品可能存在的成瘤性、致瘤性和促瘤性风险,较全面地概述了目前细胞治疗产品潜在肿瘤形成风险的评价策略和体内外评价方法。
 
出自《细胞治疗产品的成瘤性和致瘤性风险评价》作者屈哲,林志,霍桂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