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瘤性和致瘤性相关概念2022-04-24 11:40:57
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将细胞治疗产品肿瘤形成风险的相关术语定义为“致瘤性”,致瘤性相关风险是细胞治疗产品的一个关键的安全性问题。实际上,与之相关的概念还包括成瘤性和促瘤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致瘤性为非细胞因素如化学物质、病毒、病毒核酸、病毒基因或亚细胞成分等引起动物正常细胞形成肿瘤的能力。与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准则S1中使用的致癌性同义。成瘤性是指接种细胞(包括植入自体细胞)在注射部位和/或转移部位由接种细胞本身形成肿瘤的能力。也可以说,在致瘤性/致癌性实验中鉴定出的肿瘤是宿主起源的,而在成瘤性实验中鉴定出的肿瘤来源于接种细胞。“促瘤性”概念是指干细胞对体内已存在的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增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于生物制品中使用的宿主细胞,成瘤性检查是看细胞基质在动物体内是否能形成肿瘤,是对细胞特性的一个鉴定。致瘤性检查是鉴定细胞里是否存在可以使细胞永生化或者具有形成肿瘤的因子,这2个概念不同。成瘤性高的细胞DNA的致瘤性似乎高于非成瘤性细胞的DNA,但是目前还不清楚细胞的成瘤性和其DNA的致瘤性之间的关系。虽然有规定要求成瘤性为阳性的细胞需要做致瘤性检查,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也明确说明对已建株或者有充分经验证实无致瘤性的一些连续传代细胞,如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小鼠骨髓瘤细胞、低代次非洲绿猴肾细胞等,不要求进行致瘤性检查。有研究证实仓鼠肾细胞和CHO细胞具有成瘤性,但并不具有致瘤性。
出自《细胞治疗产品的成瘤性和致瘤性风险评价》作者屈哲,林志,霍桂桃。
上一篇: 基于细胞的再生医学领域快速发展
下一篇: 成瘤性和致瘤性相关风险评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