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椎间盘退变的原因与机制2022-05-05 14:10:19

腰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在工业化国家,其终生患病率约为60%~70%,不仅给人们带来极大痛苦,也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损失。随人类预期寿命的增加,由腰痛引起的残疾和支出还将进一步增加。由于腰痛带来的巨大损失,很有必要对腰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及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约40%的慢性腰痛与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这类腰痛被称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目前针对椎间盘退变的治疗尚存在各种弊端,暂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以椎间盘再生为导向的细胞疗法展现出较好的研究前景,有望成为治疗IDD的新手段。目前细胞疗法的已有研究展开综述,以期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更多研究思路。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组成。髓核中蛋白聚糖带有大量阴离子,渗透压高,可吸水膨胀将压缩负荷转化为对纤维环的拉伸作用,纤维环则起到张力“皮肤”的作用以限制髓核膨胀。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源于遗传因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年龄、吸烟、感染、遗传易感性、异常生物力学负荷、软骨终板营养供应减少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椎间盘发生退变。椎间盘退变始于髓核,早期改变为髓核中蛋白多糖降解增加。这使得髓核含水量降低,生物力学性能减弱,所能承担的压缩负荷减小,更多负荷直接作用于纤维环。由于纤维环的结构特点,其抵抗压缩的能力远不如抵抗拉伸的能力,因承受了较大的压缩负荷,纤维环结构发生破坏,纤维环整体膨胀,超过终板边界,造成影像学上的椎间盘膨出。随病变进展,内层纤维环先行破裂,造成包裹性椎间盘突出,进而外层纤维环也发生破裂,髓核完全突破纤维环,引起非包裹性椎间盘突出。凸入椎管或侧隐窝区域的髓核可能压迫马尾和神经根,引起疼痛、运动障碍等症状。因椎间盘本身缺乏血液供应,一旦变性、损伤,很难自我修复。
 
出自《细胞疗法治疗椎间盘退变研究进展》作者刘宇,杜传超,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