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唾液腺损伤的干细胞治疗2022-05-17 09:05:32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的模式开始逐步转变。 最初人们设想的干细胞在病灶区增殖、分化,重新构建组织结构的愿望并未完全实现。有研究发现,被标记的MSCs注入体内后,虽然有部分细胞能够到达受植靶器官,但这些干细胞很快就消失了.动物实验研究证实,经静脉注入的MSCs虽然有少部分能够到达受损组织,但大部分都被肺部的毛细血管拦截并清除了。尽管干细胞能否在体内存活的问题受到质疑.但MSCs植入体内的短期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多年来的研究发现,MSCs能产生大量的生长因子并能调节免疫系统。有研究也证实了SD大鼠唾液腺细胞与人羊膜上皮细胞之间存在细胞旁分泌的交互作用,细胞因子在细胞之间的相互影响。基于这些发现,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移植到损伤组织内的干细胞起到的修复治疗作用实际是旁分泌因子的结果,而非移植入体内存活的干细胞进行再生修复的结果。Bruno等及Lai等的研究分别证实了MSCs来源的细胞微囊泡、外泌体能防止肾脏损伤,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随后,包括MSCs的细胞裂解液、分泌物、外囊泡及外泌体对放射性损伤组织再生修复的研究均证实了它们的治疗效果.Tran等在前期应用骨髓来源细胞移植重建辐射损伤的唾液腺功能成功的基础上,将该细胞裂解后的胞内可溶性物质用于治疗放射性损伤小鼠的腺体功能,结果发现,无论是局部腺体内注射还是静脉注射,裂解液均能修复唾液腺的功能,保护唾液腺的腺泡细胞、导管及肌上皮细胞和干细胞, 还能促进损伤组织中细胞和血管增殖,上调与组织再生和修复相关的基因,如MMP2、CyclinD1、BMP7、EGF、NGF基因.他们将这种细胞提取物命名为“骨髓细胞汤”。
An等在研究低氧预处理脂肪干细胞修复放射性损伤唾液腺功能的机制时发现,放射损伤后,唾液腺组织内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肌上皮细胞和涎腺干细胞均受到MSCs分泌的蛋白质组的保护,其富含GM-CSF、VEGF、IL-6、IGF-1等促进组织修复的相关因子,他们认为放射损伤唾液腺组织修复的部分原因应该是MSCs分泌的营养因子作用的结果。
出自《放射性唾液腺功能损伤的再生医学研究——从干细胞到无细胞治疗》作者黄桂林。
上一篇: 放射性唾液腺损伤的干细胞治疗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