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间充质干细胞发挥抗炎免疫调节功能的基础2021-09-13 13:55:02

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有较多报道,但研究样本较小且结论尚且不一,目前并没有较为完善的系统评价分析。为该疗法的临床运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目的是通过 Meta 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治疗糖尿病组溃疡的疗效。通过收集 2018 年 11 月前关于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治疗 DFU 的随机对照研究,对其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本实验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包括276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观察指标: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情况(包括溃疡愈合率、溃疡面积减小及难治性溃疡愈合情况),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 、患肢血流改善情况、无截肢生存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是一种有效且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治疗手段。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可加速溃疡愈合,并能显著缩小溃疡面积。而糖尿病足溃疡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是非外伤性截肢的重要原因。故本研究将 TcPO2 及 ABI两种最常见预后的指标也被纳入本 Meta 分析的结局指标中。经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治疗后,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 TcPO2 及 ABI 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这意味着间充质干细胞疗法不仅可短期内促进溃疡愈合,而且具有远期的临床疗效。
 
此外,无截肢生存率是评价糖尿病足溃疡结局最好的指标也纳入此 Meta 分析之中。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无截肢生存率是对照组的 1.25 倍。本次纳入的研究均未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从目前来看,干细胞疗法是安全可靠的。但鉴于纳入样本量较小,且随访时间不长,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的安全性需得到进一步验证。作为再生疗法的一个分支,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在组织重建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诸如脂肪组织、脐带(华通胶及脐带血)、肝脏、羊 水、胎盘及牙髓等组织,且取材方便、容易分离培养,在特定的信号刺激下可分化成皮肤、血管、骨骼及神经等多种组织及细胞。间充质细胞系包含多种细胞,主要包括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目前广泛用于组织修复、器官重建等多个领域,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联合生物支架可形成组织工程血管,在修复器官损伤领域具有十分优异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泌生长因子和相关细胞因子促进伤口愈合,如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生长因子-1 及白介素-8 等。这些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可通过促进血管形成、促进组织再生及募集内源性干细胞促进伤口愈合[20-23]。此外,间充质干细胞也可直接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和皮肤组件。
 
本次纳入的 3 项研究中报道了关于难治性溃疡的治疗,特别是针对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另有 6 个研究糖尿病足溃疡患肢的局部血流得到显著的改善,进一步印证了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的上述特性。有报道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可调整炎症与组织重建的平衡,使受损组织处于相对稳态的环境中,促进组织修复与重建[8]。由于本次纳入的实验未有相关报道,因此不做进一步分析。但是,干细胞疗法面临诸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 MSCs 可能存在分化现象。且 MSCs 是具有可塑性的。MSCs的功能依赖于受体的炎症状态[8]。故在运用干细胞疗法时,需评估受体的炎症程度,相应调整或综合其他治疗手段,以达到治疗效果。此外,运用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时,关于采用间充质干细胞的种类,来源,剂量多少,给药途径及使用何种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验证。
 
此外,目前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途径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而其旁分泌途径是通过分泌外泌体实现的。外泌体是一种能被大多数细胞分泌的直径约为 40-100nm 微小囊泡,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可携带生物活性脂质、核酸(mRNAs and microRNAs)和蛋白等,作用于靶细胞,介导细胞间交流的重要介质。间充质外泌体携带多种活性分子及超过 150 种miRNA,涉及众多生化及细胞过程,并可能在很多疾病的生理病理发挥功效。
 
最近,研究表明在组织修复中,外泌体是间充质干细胞发挥抗炎免疫调节功能的基础。相较于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分子直径小,易于滤过除菌;且不可复制,而难以因周围环境改变而改变;加之其更小的免疫原性,可减少干细胞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更易应用于治疗。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①部分纳入研究质量不高;②可能存在发表偏倚;③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随访时间普遍较短,可能检验效能不足。因此应谨慎看待以上结果。故今后有必要开展高质量、设计严格、大规模及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Meta分析》作者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