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S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2022-07-13 08:54:30
目前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来源是自体骨髓和脐带组织,分化来源于中胚层,因其优秀的增殖并且具有诱导多向分化能力、低免疫原性和不存在伦理问题在干细胞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因骨髓间充质细胞含量少,细胞数量和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在实验及临床应用中受限,所以要获取数量充足且有活性的BMSCs必须依赖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技术。BMSCs在不同个体和不同年龄段中细胞活性和数量各不相同,目前在人体中的来源提取主要是取自髂骨和腰椎弓板和棘突。目前实验室中BMSCs分离培养的主要方法有全骨髓贴壁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表型分离法、免疫磁珠分选法和流式细胞仪分选法等。全骨髓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操作简单经济、获取目的细胞效率较高,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离方法。免疫磁珠分选法与流式细胞仪分选法分离过程较复杂且价格较高,应用并不广泛。随着对BMSCs研究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机体本身BMSCs的获取数量有限,有研究者提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替代的BMSCs概念。iPSC易获取、来源广泛,没有取材时引起的副损伤等优点,并且同样拥有多向诱导分化能力,在未来临床治疗中是 BMSCs的一种优秀的替代来源,从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虽然目前对iPSC的诱导研究发现其分裂增殖能力优越,但增殖过程中缺乏可控性,有潜在成瘤生长的可能,在其培养和应用中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分离提纯的BMSCs在外观上呈体积较小的梭形细胞、核浆比大,随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提取方法的多样化,国际间充质干细胞委员会也提出了BMSCs的鉴定标准,主要针对分离出的细胞进行免疫表型的筛选要求,常用的方法有免疫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BMSCs通常表达 CD90、CD105、CD73,较少表达CD19、CD79、CD45、CD34、CD14和HLA-DR表面分子。虽然BMSCs的分离培养趋于多样化和标准化,但目前还没有其特异性的免疫标志物进行鉴定分离,在BMSCs的筛选纯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实验室中对分离提纯的BMSCs监测其诱导成骨分化是否成熟常用其分泌产物进行分析,常用的有碱性磷酸酶和骨涎蛋白。
出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3D生物打印技术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进展》作者袁宇,徐林.
上一篇: BMSCs为骨缺损的治疗提供新的思维方向及应用前景
下一篇: BMSCs分化的影响因素和成骨分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