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影响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后因素2021-09-17 09:18:30

前国内外研究显示影响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因素较多。已有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患者生存状况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年龄、Ann Arbor 分期、国际预后指数评分、ECOG 评分、骨髓浸润、自体移植前缓解状态、干细胞移植时机及预处理方案等。该研究显示有骨髓侵犯、国际预后指数 >2 分是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Ⅰ、Ⅱ期患者2年总生存率优于Ⅲ、Ⅳ期患者;一线巩固治疗患者 2 年无进展生存率优于挽救治疗组,与上述研究较一致。

研究显示,国际预后指数评分较高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常规化疗后经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 2 年无进展生存率达 69%,未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 2 年无进展生存率达 56%(P=0.05)。该研究中 36 例国际预后指数 >2 分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 65.5%,与 STIFF 的研究相符,同样取得了较好的疗效REDDY等 对 270 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移植前疾病状态达完全缓解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非完全缓解组 (P=0.018),多因素分析也显示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为影响总生存及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该研究中移植前完全缓解组患者总生存及无进展生存优于部分缓解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考虑可能与部分缓解组样本量过少相关。ASSOULINE 等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478 例复发难治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年无事件生存率为 55.2%。该研究中 18 例复发难治性淋巴瘤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8.9%,明显低于一线化疗后巩固治疗。由此可见,通过一线化疗使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获得第1次缓解,尽早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

西达本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在外周 T 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已获得良好的疗效 ,在 B 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也在探索,有望成为B细胞淋巴瘤研究与治疗的新靶点。目前国内已有多中心进行关于西达本胺加入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的研究。该研究有46例患者在预处理方案中加入西达本胺,患者在用药期间耐受良好,有待积累更多病例评估含西达本胺预处理方案对预后的影响。
 
除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患者的因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是否进行维持治疗以及如何选择维持治疗的方案也是决定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生存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不受供者限制、无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相关并发症少等优点,使得自体移植在恶性淋巴瘤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化疗无法彻底清除肿瘤细胞,且移植后缺乏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便导致自体移植的复发率相对较高,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仍是移植后治疗失败和死亡的首要原因 。该研究中 4 例疾病进展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挽救性治疗患者均于移植后 7 个月内死亡,自体移植后的维持或巩固治疗可以降低淋巴瘤的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在 96 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56例患者选择自体移植后巩固维持治疗,经 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未行巩固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危险因素(OR=0.12,95%CI:0.02-0.82,P=0.03)。该研究共 30 例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巩固治疗,其中包括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布替尼、表观遗传学药物西达本胺等。结果表明移植后进行巩固维持治疗患者的 2 年总生存率较单独自体移植组有优势 (83.9% vs.77.6%,P=0.784),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为巩固治疗组患者移植前缓解状态多为部分缓解甚至进展期相关。针对淋巴瘤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大剂量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移植后维持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综合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出自《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作者曹琳琳,丁凯阳,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