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2021-09-22 13:55:49

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易于从组织中分离的干细胞,其来源比造血干细胞更广泛,除骨髓外,脂肪、胚胎组织、脐血等均可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CD105、CD166、CD73、CD90、CD29、Octamer 4、STRO-1 被视为间充质干细胞的阳性标记物,而CD34、CD45、CD14、HLA-DR 被认为是其阴性标记物。

间充质干细胞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及促进神经修复发挥其对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作用,其免疫调节作用表现为:抑制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抑制致病性效应 CD4+T 细胞及B 细胞的增殖、调节 CD8+T 细胞亚群、诱导调节性 T 细胞的生成、影响树突状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而神经修复功能则是通过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影响神经干细胞分化、促进髓鞘再生和轴突存活所产生 。
 
在双环己酮草酰二腙诱导的脱髓鞘动物模型研究中证实,促进 M2 型小胶质细胞的生成以及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可能是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脱髓鞘疾病的机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炎症反应,调节白细胞介素 6 的表达,刺激神经生长因子的生成,保护轴突等作用改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症状。
 
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可通过 B220+B细胞影响CD4+T 细胞的功能,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外周血中炎性因子的分泌,减少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内脱髓鞘病变的程度。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人胚胎干细胞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显著降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症状并能更有效阻止脱髓鞘作用,而造成这种差异可能与人胚胎干细胞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高渗透能力有关。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也常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血脑屏障,减少大脑 B 细胞、T 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浸润,在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中,人白细胞抗原 G 是减轻疾病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
 
此外, 研究发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以通过释放白血病抑制因子降低 Th17/Treg 比率,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残疾程度。KURTE 及其同事观察到间充质干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疾病发作之前或在疾病高峰期时移植的治疗效果最佳,在之后的研究中也证实了在疾病高峰期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注射至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体内比在疾病稳定后注射的治疗效果更好,这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有效性与其移植时间有很大的关联。
 
研究强调了选择供体的重要性,研究人员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将来自肥胖及消瘦供体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体内,结果显示来自肥胖供体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未能抑制炎症反应及临床症状,且肥胖供体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使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通过静脉注射移植细胞通常是人们在实验中首选的注射方法,但鼻内给药可绕过血脑屏障,经嗅觉及三叉神经通路直接进入大脑的优势,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另一选择 。
 
在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中,有 10 例多发性硬化患者接受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这10例患者中8例为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2例为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在鞘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1 个月后通过同样的方式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并在移植后的第 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估。直至随访结束时,这 10 例患者在评估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2例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扩展残疾状况量表评分下降,其余8例患者的扩展残疾状况量表评分较移植前升高或是无明显变化;除病灶体积增加外,其他的检查结果较之前均有改善。在FERNANDEZ 等进行的一项三盲Ⅰ / Ⅱ期临床试验中,将34 例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随机分配到安慰剂组、低剂量 (1×106/kg)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高剂量 (4×106/kg)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最终有30例患者参与试验,其中安慰剂组11例,低剂量组10例,高剂量组9例。
在 12 个月的随访期间内,安慰剂组中有 2 例患者发生死亡,其中1例患者在静脉输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2 d因进食后出现窒息而死亡,另外 1 例患者在移植 9 个月后因呼吸道感染而死亡;高剂量组出现1例尿路感染;而低剂量组在随访期间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虽然 3 组患者的扩展残疾状况量表、MRI 评分在随访结束后较移植前均出现改善,但这 3 组之间的差异却无显著性意义。虽然在一些临床试验中已经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在移植前选择何种注射途径及注射剂量达到最佳的移植效果仍是今后研究中需要面临的一个挑战。
 
出自《干细胞治疗多发性硬化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限制》作者张红庆,谢旭芳,吴晓牧。